歡迎註冊 |登錄

Facework家園日誌facework123的日誌

一個關於伊甸園的故事

熱度 1已有 335 次閱讀 2010-10-21 01:48 |個人分類:eco design|關鍵詞:Eden Project

Eden Project說一個關於伊甸園的故事

文‧攝/賴粹涵 

  

  曾有許多英國朋友向我大力推薦這個有「世界第八大奇景」之稱的 Eden Project ,又聽說這個園區最主要的概念來自於探究人與植物資源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恰巧 2004 年在英國肯特伯里舉辦的國際民族生物學研討會安排了參訪的行程,我和一群來自世界各地、同樣滿懷期待的朋友搭上了前往 Eden 的小巴士,橫跨英國南岸。

Eden Project 園區

園區內最顯著的地標─兩間以數個半球型構成的大溫室

  Eden Project 位在英格蘭西南部的康瓦爾郡 (Cornwall) ,無論對英國本地居民或遊客而言,都嫌偏遠了點,從英國心臟地帶的倫敦出發就需要約五小時的車程。但當初設址於此有它特殊的考量。康瓦爾郡早期因長期採礦而過度開發, Eden 所在之處原為開採製陶用黏土的礦場,礦場在廢棄之後留下的是一個無用的大坑洞,土層泥濘而不穩固。然而,一個泥濘不堪的、被視為「死的」凹陷荒地,卻被一群有著愚公精神的人漸漸賦與了生命。為了不成為康瓦爾鄉間突兀的地標,也不破壞原有的天際線, Eden 園區選擇建在這個低窪的地方,隱沒在地平線之下,直到我們抵達 Eden 的門口,園區內最顯著的地標 ── 兩間以數個半球型構成的大溫室才進入眼簾;不同於世界上許多造型特出的主題園區或大型建築物,我看見了 Eden Project 對自然環境最謙卑的尊重。

  這個每年吸引數十萬人次造訪的傳奇園區,開始於一個有心人的播種與一群工作夥伴堅持不懈地耕耘,他們相信:憑著人的力量,不是只能一味破壞,而能更積極地改善自然環境。首位種下夢想的人叫做 Tim Smit , Tim 和 Eden 本身一樣具有傳奇性。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他既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建築師,他曾受過考古人類學的訓練,在唱片界工作了許多年,身兼作曲者與發行人,移居康瓦爾郡之後,因緣際會成為一本暢銷書「 The Lost Gardens of Heligan 」的作者和同名紀錄片的導演。數年前, Eden Project 在他的催生之下展現於世人面前。 Eden 所在的地點和誕生的過程,讓它不只是一個說故事的地方,它本身即是一則動人的故事 ── 象徵著土地的「再生」 (regeneration) 和人類對環境所能造成的正面改變。

  在兩間大溫室內與戶外的坡地上,種植著來自全世界不同氣候區的 5000 種植物,其中,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較密切的植物如稻米、棉花、橡膠、咖啡等會以明顯的文字標示或以各種藝術形式向遊客解說,不僅是視覺的感受,也包括了嗅覺、觸覺等感官來加強人們的印象。對於來自溫帶國家的遊客來說,最具吸引力的部份是濕熱帶溫室 (Humid Tropics Biome)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溫室,裡面的植物來自熱帶雨林地區,而暖溫帶溫室 (Warm Temperate Biome) 的植物則來自地中海氣候地區,溫室內再依據地理分布畫分成不同的區域,如東南亞區、熱帶非洲區、加州地中海氣候區等。溫室的建造靈感據說來自昆蟲的複眼和蜂窩的六角形巢狀組織,主要材料是 ETFE (Ethylene Tetra Fluoro Ethylene Co-Polymer) 構成的六角形透明板,它可被回收再利用,紫外線可穿透,也不會因為陽光照射而變質,另外還具有抗靜電的特性,因此能保持清潔,根據研究,這種材質在至少二十五年內都不需要人工的維護管理,可說是有環保概念的材料。

  我們在暖溫帶溫室裡看到一些有著猙獰臉孔的雕像穿插在草木間,好像取材自什麼神話或故事,好奇的朋友提出疑問,在 Eden 工作的朋友坦承他並不清楚,此時,一位同行的希臘女生告訴了我們一個古希臘的神話,為大家上了難得的一課,包括那位 Eden 的夥伴。他們說,和來訪的朋友或遊客相互學習,也是 Eden 的理念之一,我相信,一個期許自己不斷成長的地方,也才能有這樣的胸襟。

  在聖經中,伊甸園是天堂的象徵,同時也象徵著人類對天堂的抗拒。早期的保育學者一致認為對環境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讓它受到任何人為的干擾。千百年來,人類的確對自然環境造成了許多嚴重的問題,但是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我們也看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例子,他們非但沒有造成全面性的破壞,甚至對環境產生一些好的影響,像是某些原住民族對週遭環境的適度經營。從比較積極的角度去看,眼前所面臨的挑戰也只能靠人們「在那裡」才有可能面對,而不是遠離、漠視不管,而 Eden 正在努力扮演這樣積極、推波助瀾的角色。他們企圖營造的不是一個高消費的樂園或充滿學術氣息的植物園,而是一張未來的願景和藍圖。在這裡,融合科學、技術與藝術所創造的媒介試圖刺激人們以不同的眼光去看生活週遭的世界,也引發人們去思考:「我們可能的、最好的未來是什麼樣子?要怎麼樣才能達到?」用意不在提供標準答案,而希望能帶出新的對話、故事和想法;他們想要推廣的是一種對環境的關懷、對未來的態度,讓到訪的朋友在離去時帶走的不僅僅是感動或愉悅的心情,還有一種「我回家以後也能做些什麼」的想法。 Eden 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想要吸引的對象不只是對植物特別有興趣的人或學者專家,他們更歡迎的是認為環境與自身無關或對自身的生活不會產生任何影響的人們,也因此,他們吸引群眾、傳遞觀念的方式不會是照本宣科,而接近寓教於樂。我相信,人們在造訪過後會改變「到此一遊」的心態,因為 Eden 可以做為一把讓我們看世界的放大鏡,放大了許多細微但是重要的事物,在這裡,你可能會發現,那些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原來都無言地訴說著許許多多動聽的故事。

  「夥伴關係」 (partnerships) 是發起人 Tim Smit 強調的理念之一,它不是一個競選的口號,更無關政治,而是在替 Eden 的角色定位。 Eden 的建造不是為了成立另一個 NGO 或一個為了求生存辛苦掙扎的研究站,更不是為了與誰競爭,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提供一個整合的平台,讓不同的機構或企業能夠互相對話,討論共同關心的議題,彌補不足之處。在這裡,科學的功用不是為了增加期刊上 paper 的數量,而是試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大眾教育之外, Eden 和一些學校建立合作關係,以中小學學童為最主要的教育對象,同時也和大學院校的課程連結,讓學習科學或藝術的學生能在此獲得相關訓練或資源,此外,公司行號或機構如有意願,也能夠到此進行員工的教育訓練。除了科學與教育,藝術是另一種解說的方式,它不僅做為傳遞事實或資訊的媒介,藉由不同的素材或形式來「說故事」更能激發人們的思考和想像,包括雕塑、繪畫、裝置藝術、編織和漫畫等。除了靜態的展示或事先預約的導覽解說,他們也常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包括音樂會、戲劇、舞蹈、工作坊和演講等。和其他大型主題公園不同, Eden 有科學和藝術的基礎在支撐,希望達到全民教育的目的,並且和不同的機構或個人有著互補的「夥伴關係」。

  Eden 提倡「 Waste Neutral 」的概念,這不算是一個新的觀念,其實就是環保人士所說的垃圾減量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資源回收 (recycle) ,並購買、販賣回收材料所製作的產品,儘可能在每日所製造的廢棄物與回收利用之間達到平衡。此外,為了對當地有所回饋,提升在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 Eden 雇用的員工中當地居民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些從小處著手實踐的例子,很值得大企業或機構思考,雖然有長遠的理想,卻不忽視任何能夠改變的細節,這是一種踏實,或許這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小事」,才是影響未來的關鍵?

  一天的 Eden Project 之旅,加上另一天造訪辦工區和苗圃,我們看到的 Eden 並不是一個百分之百完成的園區,坦白說,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有些失望的,因為和心中幾近完美的想像有一些差距!但是,兩天的行程和與工作人員近距離接觸之後,我們了解,它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件作品的完成。之所以稱為「計畫」 (project) ,就是因為它一直不斷地改變、持續地成長,因此,也不會有「完成」的一天。但願相似的理念能在世界的其他角落萌芽,也希望台灣人能有這樣長遠的眼光和胸襟,人們可以對共同的未來有一些美好的期待與想像,並試著以行動去實現。

Eden Project 網址: http://www.edenproject.com/


作者/德國德勒斯登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台灣生態學會  http://ecology.org.tw/publication/magazine/m-6all/05-2.htm


路過

雷人

握手
1

鮮花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練功網 |聯繫我們

GMT+8, 2024-5-5 07:30, Processed in 0.018515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