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殘酷的神支配:古又文的創作與人生
Design Against All Odds
內容簡介
人生至少要找到一件真正想做的事情。
人生只有堅持,才能創造奇蹟!
這是一場作者與讀者年輕勇敢夢想流行的對話。
2009年紐約Gen Art設計大獎的「台灣之光」古又文,在國內外時尚圈,引發一陣強勁不墜的風潮。
為什麼台灣所有媒體──從商業報章到專業設計報章,沒有任何一家媒體願意放過這個主題。
大家為什麼對他好奇?他是如何養成創意、個人魅力又在哪裡?
本書特色
1.第一次完整看台灣新銳設計師古又文的創作與人生
2.可以清楚看見,一個充滿好奇與想像的靈魂,是如何突破環境限制,轉化成令人驚歎的創意!例如:沒有自己的書桌,所以養出來「印象派」學習法;因為喜歡思考,把藝術用科學方法拆解等
3.跟著作者的腳步與思維,任何人都會變得勇於追夢
作者簡介
古又文 Johan Ku
1979年出生於台灣台北,17歲起以設計為職志,從事設計工作。2007年兩度參與香港時裝週,切入國際時裝市場。2009年負笈英國累積國際時裝市場經驗,同年獲得美國Gen Art 前衛時裝獎。2010年七月成立「Ku Design」設計與創作公司,發展自有服裝品牌「Johan Ku」。服裝設計風格以具雕塑般的外觀線條,以及獨特的織品應用著稱。
目錄
1、Gen Art之前
2、殘酷的神在支配
3、學生生涯
4、設計世界
5、創意養分
6、創作系列
7、倫敦生活
8、Gen Art之後
後記.作者與編輯的對話
軌跡
序
推薦序
古又文與發展中的台灣時尚產業
《台北時報》藝文記者 Noah Buchan
古又文迅速竄升為台灣時尚圈的檯面人物之一,可說是一頁傳奇。出身窮困家庭的他,本身十分努力,而獨力撫養三名子女的母親也給了他很大的鼓勵。大學畢業後,他做了大多數本土設計新秀都不得不做的事情,這些狀況是在成熟時尚產業中不會見到的:一方面要為知名紡織公司設計成衣,或是擔任電視節目的造型設計顧問,一方面還要忙於高級訂製服的創作——這些設計作品後來讓他贏得國際競賽大獎,並在家鄉打出名號。
我和又文初識於去年夏天,那時我要寫一篇報導,介紹他剛起步的事業。一開始有點擔心,因為我很少寫有關時尚的報導。但是,看到他設計的「情緒雕塑」系列針織作品,馬上就能清楚看出,這是個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在那次氣氛輕鬆、話題廣泛的三小時對談當中,又文對於台灣時尚業和紡織業的深刻了解,讓我印象深刻。對我來說,又文的故事非常值得報導,不只是因為他的見識和創意,也因為沒有其他人在說他的故事。
我在十二月底第二度採訪他,那是「情緒雕塑」獲得Gen Art國際服裝競賽「前衛時裝獎」殊榮的幾個星期之後。這項年度盛事在紐約舉辦,評審團由各方時尚專家所組成,諸如《Vogue》和《GQ》等業界指標,以及Saks Fifth Avenue等高級時裝業者。前後兩次的採訪,情況差異之大,令人驚訝。
第二次採訪只有不到四十分鐘,其間不斷被電話打斷,都是各大媒體打來希望約個十五分鐘的時間做採訪。《蘋果日報》用全版來報導,而台灣《Elle》和《Vogue》雜誌則競相做了封面報導。又文得獎所獲致的媒體目光,在今年三月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達到頂點,使又文一夕成名。看著這一切的發展,我忍不住懷疑:為什麼他要等到在國外得獎之後,才能在國內得到肯定——何況,得獎作品是他早在二○○四年就創作出來的服裝系列?
我在十二月那次採訪中,對又文拋出一個問題。他告訴我,台灣人往往缺乏自信,「所以需要別人來評價我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信心說自己的東西是好的。」他說。
某種程度來說,我同意他的看法。台灣跟國際的脫節,已經造成一種心態,就是唯有外國獎項,才能印證本土創意的表現(或許電視和音樂是例外)。但是似乎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比台灣人的心理更羈絆著台灣時尚業的發展。
「台北魅力服裝品牌展」是台灣時尚設計唯一的展示舞台,卻極少受到媒體和時尚迷的注意。此外,台灣沒有時裝週,這類服裝展每半年舉辦一次,會吸引媒體、時尚設計師、名人和買家齊聚一堂。少了時裝週這種平台,台灣設計師就缺少舞台可以好好建立自己的品牌,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
除此之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這個政府單位通常會提供輔導金、獎勵金、獎學金等有力的獎勵措施,用以鼓勵藝術家,讓藝術家能夠全心全意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上)依然認為,時尚設計是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紡拓會)的責任。然而紡拓會這個半官方組織著重的面向,絕大部分還是在製造領域——尤其是將時尚設計降格為生產原料的其中一項,而不是服裝設計者的想像。
諷刺的是,在又文得到Gen Arts大獎之後,文建會趕緊提供他北美館展覽的資金。據我所知,這是文建會首次這麼做。或許是文建會覺得又文的設計比較像是雕塑作品,而不是時尚作品。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是,又文在北美館的展覽後一個月,緊接著就是法國時尚設計師高堤耶(Jean-Paul Gaultier)的展覽。或許文建會正擺脫其保守思維,將時尚設計視為其所主管的藝術領域,值得在美術館舉辦展覽。
無論如何,文建會補助又文在北美館的展覽,總算是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一步。儘管國際讚譽一向為人所樂見,但是國內的肯定,不論是來自政府、媒體或企業,對於本土時尚設計產業的發展和維持而言,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希望投注於又文身上的肯定目光,能夠成為一個起點,讓未來的設計師不必靠放洋來贏得家鄉的認同。
Life Sculpture
新銳平面設計師 聶永真
每當看見一週星座運勢跟自己有關的那格特別地背的時候,接下來的幾天就會更繃緊神經、戒慎恐懼地把迎面而來的每一件事想辦法妥善地處理好,即便預知未來這週的下坡即將走得更陡更髒話(集氣),每天還是要拔妥鬍子刷好牙洗好臉刮舌苔吃早餐微笑開門拿起電話假笑但耐心地處理每一件事,就算是百感交集鴨子滑水想隨時捏爛手上的每一只滑鼠,我依然相信風水輪流轉,「沈默」不代表「沉沒」,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絕對是「不讓殘酷的星座支配你」的最好方法。
而更所謂「神」。神恐怕沒辦法給你些什麼多偉大的人生意見(不是太熟沒辦法做祂的代言人),神是生活中的reference、是信仰跟信心的概念體,好吧雖然我小時候每逢考試都有去文昌帝君廟、出遠門前都會拜一下家裡的關公、朋友辦公室裡的觀士音菩薩的確很靈,…… 但是你知道什麼是自我預言實現嗎?國高中時期期許自己以後一定要做個很棒很棒的設計師(多天真甜美),這個亮點於是就這樣一直被擺在眼前;正因為你更相信國文課本裡胡適的話不是拿來唬爛用的,所以更會在這條漸走出的道路上潛移默化地修正與實踐。而若你因為太過「早慧」提前預言人生必是殘酷,那麼God bless you。
當然我也相信即便書中所提及所謂打不死的蟑螂,其實是需要一些過人天分與聰明的飛行技術。
古又文的「得到」格外地顯著、令人激賞與認同,是因為他沒有先天的財力背景跟利己資源,因為我們都知道環境不一定允許人真的生而平等。這件事輕易地挑釁了很多正在每一道人生課題裡各自努力的人的心,我們終於開始見識一些不再過於做作吹捧的人生範本、一個個「靠自己哲學」的感性實力、一件件經由媒體(在不會太over的前提下)傳送的人生轉折新價值,如此正面的能量實在很TMD的爽。
題外話是古又文的處女座的確挺毅力驚人又耐磨、更接近偏執的完美主義與絕對美感、極端的幽默或徹底的冷到不行(不好意思我是星座控),工作裡遇到的驚人才華創作者或設計師朋友有有三成以上都是處女座,你們怎麼那麼好意思?! ……我期待看到古又文下一件或下下一件接續不斷的精采作品,即便抽離媒體,它們也毋庸置疑地絕對是一每個小宇宙的極限燃燒、一只只美到爆炸背後獨一無二的情感雕塑。
轉載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5948 |